首页>检索页>当前

由“课间10分钟”看校园管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4-01-26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徐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宾: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振念 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袁恩忠 浙江省安吉县报福小学校长

张文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副校长


主持人

徐杨 《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目前,部分中小学校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自20219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那么,为什么一些学校还是存在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情况?“安静的课间10分钟”表明了校园管理的哪些困境?该如何突破?记者邀请相关专家和教育管理者共同探讨。

责任担当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被过度约束

记者:目前,部分学校严管学生的课间10分钟活动,明文规定禁止室外活动,甚至要求学生除去洗手间外,不能随意出教室活动等。请您谈一谈为何小课间学生被过度约束的现象频发?

乔锦忠:小课间学生被过度约束现象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当前,社会上“校闹”事件频发,给学校带来了很大困扰。学生是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与生活,必然会有一定概率的意外伤害发生。教育管理部门为了保障校园人身安全事故能够合理处置,自上而下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通过购买校方责任险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保障。但是,由于部分居民法治观念淡薄,倾向于以聚集制造社会事件等方式逼迫地方政府给予高额补偿,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过程中,习惯于向下属单位施压,花钱买平安,助长了不道德甚至非法行为。这些不正确不担当的处理方式给学校日常运营带来了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有不良企图的人以可乘之机。

陈振念:一些学校担心学生课间打闹,会引发校园安全事故;一些学校则觉得学生自由活动,容易引发涣散的思想和出格的行为,索性“一管了之”。这种课间过度约束的现象,反映了校长对学校教育的认知误区,也反映出校长对学校教育缺乏应有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孩子有其天性和成长规律,学校要尊重这种天性和规律,留足孩子玩耍的时间。同时,人都有规避风险的本能,要相信孩子也一样,只要要求到位,因势利导,合理安排,课间的安全问题并不可怕。

张文志:第一,学校过度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甚至在课间活动时设置教师、学生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导致班主任要求学生在班级保持安静,致使学生被约束。第二,个别教师拖堂和下一节课的教师提前到教室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也导致了10分钟的课间“缩水”。第三,教室位置在低楼层的学生更容易开展课间活动,在三楼及以上的学生下楼到操场或者更大空间活动的机会减少。第四,毕业年级因学业压力或作业压力大不走出教室活动,进而影响其他学生,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减少课间活动。

强制安排是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违背

记者:从“圈养”到被强制“清空”,课间10分钟的强制安排存在哪些弊端?又代表了教育管理的哪些困境?

乔锦忠:课间强制安排增加了学校负担,将原本属于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休息时间,变为常规的工作与学习负荷。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和学习规律,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率,而且也给学校管理运营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学校管理有成规,教师有工作量标准,体系性的额外工作安排往往需要相应的报酬体系支持。从管理与运营的角度看,无论是强制性“清空”,还是强制性“圈养”,都是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挑战。学校迫于压力在无奈之下所作的选择,最终都会以可见或不可见的代价转嫁到学生身上。所以,如果真心重视教育,热爱孩子,就不应给学校增添不必要的负担,而应为学校办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积极稳定的氛围。只有相信学校,相信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袁恩忠:小学6年的校园生活,课间是孩子认为最快乐和轻松的时间,也是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时空。类似“划定”或“限制”孩子活动区域的强制安排表面上看是“控制”了,实质“隐患”却增多了。首先,影响孩子的心理调适。由于学业差异,孩子在课堂或作业中的负面心理得不到释放,容易造成学习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制约了孩子伙伴交流的需要。据观察,多数孩子会三五成群,哪怕是坐在地上一起玩耍也是开心的。长期限制课间玩耍,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也会变差。再其次,挤占了教师心理缓释的时间。长时间“窝”在教室里,既影响师生关系,也不利于教师心态的调整。

安全是校园管理的底线要求,而非核心要素

记者:您认为安全是校园管理考量的第一要素吗?做好校园管理的核心点应该是什么?

乔锦忠:安全是校园管理的底线要求,如果出现严重的安全责任事故,校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地方行政负责人都会被问责。由此可见,安全问题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学校的主业是办学育人,如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无疑是因噎废食。做好校园管理的核心点在于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学校要重视安全问题,但绝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现在一些学校为了安全问题,在体育活动与校外实践方面不积极,对学校全面育人、对学生身心健康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陈振念:安全是校园管理的重点,但不是校园管理考量的第一要素。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取消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教育行为,让所有教育活动都服务于安全、让路于安全,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真。现在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大,校园管理的成本大都放在安全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次要位置,这很不正常。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宽容理解,也需要法律层面的明确界定,不能对学校责任无限扩大,从而捆绑学校教育的手脚。做好校园管理的核心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第一要点在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希望学校把管理的重心和精力集中到教书育人主业上来。

袁恩忠:安全是校园运行不可或缺的状态,但人的成长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做好校园管理的核心点有三方面:第一,要给师生锻炼的平台。师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学校要提供活动机制的支撑,锻炼展示的机会多了,再弱也会强起来,哪怕是水泥地上也能办出优质的教育。第二,要给师生成长的自信。这份信心主要来自课堂,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只有教师业务精进了,课堂才会变成学堂。第三,要给师生抗挫的勇气。师生的状态是变化的,学校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课程的综合效果会作用于学生的心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抗挫的能力。

好的课间10分钟活动,应各具特色

记者:您所在的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课间10分钟活动?

袁恩忠:我校是一所山区小规模乡村学校,在课间活动管理上具体采取了以下3项举措:首先,开放学校器材。将学校多数活动器材放在室外,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全部交给学生,建立了事务岗,做到全校484名师生每人都有一个事务岗。其次,设置课间活动时间。除确保每天活动一小时(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外,学校还设置了每天25分钟的生态微午间,师生一起开发了楼层及室外自主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图书类、棋类、手工类等相关设施设备及材料。再其次,开发了课间远眺放松操、“米”字操(眼保健操)等。在保护眼睛的同时,用这些保健操将课堂35分钟和课间10分钟“串联”起来,做到动静结合。

张文志:根据国家“双减”政策以及新版课程方案中关于学生在校时长以及每天体育锻炼时长的规定,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每节课的时间调整为30分钟,压缩了上课时间,同时将课间10分钟延长为15分钟。这样的时间安排既考虑到了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持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延长课间时间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户外活动与课间休息。此外,为了保证高年级学生的课间活动,除要求教师不得拖堂外,各年级还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安排课间10分钟的活动项目,如跳绳、跳格子、丢沙包等,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也让一些原本课间不愿意活动的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课间活动的意识与氛围。

加强校园管理要相信学生,也要依靠学生

记者:作为教育管理者,您如何看待校园管理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乔锦忠:学生是未成年人,有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些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安全常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风险,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面对和承担风险,每个家庭也要勇敢地面对和承担风险。学校一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安全的环境与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各类风险。同时,也要相信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与风险处理能力。

陈振念:在校园管理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治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管理模式一样,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是被灌输、被管理、被组织的角色。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在课堂教学中已经逐步得到落实。但是,在校园管理中,许多学校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强调纪律强制,强调训诫和说教,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地发挥。校园管理中应该秉承新课改的理念,让新课改的成果扩大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给学生留出自主管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班级、学校有关规则的制定、活动的组织、过程的监督、效果的评价等,增强学生主人翁精神,强化自我约束,提高校园管理效能。

张文志: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很重要。信息时代与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服从指令”的流水线工人。要在学校管理中给学生留出自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习课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活动放手由学生组织等。我所在的华山中学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甚至高中校园运动会从报名到实施都是由学生会的体育部带领学生自主开展的。

把小课间还给孩子,需要综合施策

记者:教育被社会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您认为做好校园管理,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综合施策?

乔锦忠:做好校园管理,一方面需要上级,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出现校园安全事故时,坚定地站在学校的角度,站在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的立场,以长远眼光来处理校闹事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类活动,同时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在出现校园安全事故时,不要简单地把责任推卸给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而是要主动作为,既要关心学生和家长,有条不紊地处理后续事宜,同时也要对涉事教师、干部进行关心和帮助。安全风险很难完全避免,遇到困难与问题正是团结一心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宜把教师与干部置于不利境地,让他们丧失教育教学的信心与热情。

陈振念:当前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比较复杂,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学校和教师面临着一定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常识,对教育管理者,尤其对校长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教育实践都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背景下,一要依法治校,学校的教育行为都要放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要有法可依,规范实施。二要按规律办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五育”融合,学校好的做法要坚持、要坚守,不能任由舆论左右,随波逐流。三要加强家校协同,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转变家长观念,增进家校认同,增强家校育人合力。

张文志:首先,各级部门要给予学校更加宽松的管理环境,减少各类进校园的检查与督导,让学校管理者能安静下来思考学校规划、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关注“课程”在校园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管理理念要从“管理”上升到“教育”的层面,也就是说要把以“制度”为管理的手段转变为以“教育”为手段,要善于通过“课程”培养人、发展人。再其次,学校要强化与家长和社会的互动、沟通,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工作。学校要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设置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培训,引导家长与学校同向、同行,让家庭、社会成为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